15113236399

行业资讯 分类
滨水景观营造中的水生植物配置

一、滨水景观与水生植物 “滨”是指水边或靠近水边的地方,所以滨水就是水陆交接 的区域,例如河滨、湖滨、海滨等。滨水由水域、水际线和陆域 组成,滨水景观也包含了这三部分的景观特征,其中植物景观是 滨水景观中最具生命力的元素,也是城市的风景线和生态绿廊。 滨水植物包括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沼生植物和中生植物 4 个类 别。水生植物通俗地说就是可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它不仅是滨 水景观中造景素材,还可净化水体,成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广义上的水生植物还包括湿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典型的水生 植物以生活类型区分为挺水型、浮叶型、漂浮型和沉水型 4 个类 型。挺水型水生植物的根或地下茎生长在泥土中,而植株上部挺 出水面,例如荷花(Nelumbo nucifer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 纸 莎 草(Cyperus papyrus)、 菖 蒲(Acorus calamus)、 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再力花(Thalia dealbata)、铜钱草 (Glechoma longituba)等。浮叶型水生植物的根或地下茎生张于 泥土中,地上茎柔软或没有明显的地上茎,叶片漂浮在水面上, 例如睡莲(Nymphaea tetragona)、王莲(Victoria amazonica)、芡实 (Euryale ferox)、荇菜(Nymphoides peltata)等。漂浮型水生植物 的根不生长在泥土中,整个植株都漂浮于水中,并直接由水中汲 取养分,例如浮萍(Lemna minor)、大薸(Pistia stratiotes)、凤眼 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沉水型水生植物的根或地下茎生长 在泥土中,植株上部也沉入水中,例如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黑 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金 鱼 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等。在滨水景观中应用较多的水生植物以挺水型和浮叶型居多, 少量漂浮型,很少沉水型。




二、滨水景观植物配置原则 1.多样性原则。包括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景观元素多样性。 前者主要体现在各种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结构上应混合搭配 多种植物类型,垂直结构上乔、灌、草宜相互结合。后者将构成 景观元素的各种因子在时空中有机组合,形成多样性的景观配 置。由于滨水区由水面、水边和驳岸构成,所以滨水植物也可分 为水边植物、驳岸植物和水面植物。这几种植物类型通过合理搭 配,构成和谐有序的滨水植物景观。 2.地域性原则。滨水景观的营造应融入到当地的自然风貌 和人文景观构成的大环境中,以彰显景观的地域特色,所以滨水 植物宜首选乡土植物以及乡土化的植物。其次,滨水植物景观要 成为当地特色景观,需要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效果,并且能够自 我更新和自我完善。另外,植物景观应与园林中的其他元素互 动,如水生植物与游鱼、水禽、瀑布、叠水、喷泉等交相呼应, 呈现多姿多彩的生动效果。 3.季节性原则。春花、夏荫、秋实、冬枝是植物群落的自 然演替规律,所以滨水植物景观应适应季相的变化,呈现时空斑 斓的景象,并与亭、台、楼、榭、石、凳等园林景观元素呼应, 充分利用自然规律而不宜采取大树移栽等强势营造手法。 4.艺术性原则。充分利用构图技巧、韵律空间、透景或借 景手法营造远近、高低、色彩、节奏等富于变化的景观形式。从 平面构图上说,植物林带不宜与水岸线平行,而应增加变化,以 增加景观层次感;而在空间构图上,植物景观应结合岸边地形, 营造节奏变化的林冠线。同样韵律空间、透景或借景手法的应用 也是为了增强景观的艺术效果,避免单调和生硬。此外,构图还应符合均衡原则。 5.整体性原则。滨水景观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因此应该 考虑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使其整体协调一致,如水生植物与湿 生植物、岸上植物的配置,落叶植物与常青植物的搭配等,尽量 达到整体优化效果。 


三、水生植物在营造滨水景观中的配置 1.湖与池。湖是水域面积较大的水体景观,池是水域面积 较小的水体景观。与河流相比,湖与池的水面相对静止。对于湖 来说,由于水面大,水生植物应当与湖的体量适应,宜选择高型 植物,且成片栽植以烘托气氛,不同地域的园林应表现其特有的 风格。例如北京植物园湖面开阔,成片栽植香蒲(Typha orientalis),春天娇翠欲滴,秋季金黄宜人,呈现生动的景象。池小,故 宜配置体量相宜的植物,为了增加空间层次,可采用中高型挺水 植物分割水面,并沿池岸栽植水生植物以形成界线。总之,经过 精心配置,池塘景观可形成“小中见大”的效果。 2.溪与涧。溪与涧还是有区别的,五代后梁荆浩《笔法 记》中说“路通山中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夹水曰 涧”,但现在我们通常将溪、涧归为一类,通称为溪涧。溪涧周 围种植水草,可平添山林野趣。由于溪涧宽度不大,所以造景时 应当因形就势,将水草种植在石缝之间,或丛植、散植于涧石 旁。植物宜选择中小型水草,如灯心草(Juncus effusus)、木贼 (Equisetum arvense)、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等。 3.湿地。湿地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如生态服务功能、水文 功能、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湿地植物配置时,为 了防止景观“人工园林化”的倾向,总体设计应以乡土植物及自 然野趣为主。植物群落物种和组成应与湿地的自然演替过程一 致,并宜采取分阶段种植模式,通过先期营造先锋植物群落改善 生境后再构建目标植物群落。在层次设计上应采取挺水植物、浮 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搭配方式,并根据物种生态位原理 将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沼生植物和中生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充 分利用各植物群落高度、颜色、季相的变化,构成一个长期稳定 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以某湿地公园为例,水边大量 种 植 了 风 车 草(Cyperus alternifolius subsp. flabelliformis)、 香 蒲 (Typha orientalis)、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 versicolor)、芦 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水生植物,结合岸边马缨丹(Lantana camara)、蜘蛛兰(Hymenocallis littoralis)、云南黄素馨(Jasminum mesnyi)等植物,景观充满了野趣。 


四、结语 滨水景观的营造对于改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气质具有特殊 的意义。水生植物是形成滨水景观的关键要素,同时也对改善城 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营造更加优美自然的滨水景观, 配置水生植物时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观赏价值,还应了解其生长 特点和环境需求,以促其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参考文献: [1] 安然,翁殊斐 ,陈华平,等. 广州公园滨水植物景观特色探讨 [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1):186-190. [2] 苏醒,樊崇玲,华佳桔. 观赏草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 [J]. 园林, 2014(11):56-60.


来源于:作者:颜巧雯    2016年发表于《农家科技》